有些专家为什么一本正经地说蠢话?
在节目《多财多议》中,专家不建议男女结婚时掏空六个钱包去付首付。因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,父母也需要先安置好自己的养老问题。专家建议买房月供不超过收入一半,年轻人要在财力充足、时机合适的情况下购买房产。
结果网友很讨厌这种建议,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”。
前几天,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建议:工人在工厂旁隔离,一边生产一边隔离。
教授向一般人提些不靠谱的建议也就罢了,如果决策者也听他们的,那就细思恐极了。
有本书叫《经济学的N个笑话》,收集、解释了一些关于经济学的笑话。
《经济学的N个笑话》书封
经济学研究通常表明,购买东西的最佳时间是在去年。
问:为什么上帝创造了经济学家?
答:为了让天气预报员看上去更顺眼。
如果你把两位经济学家赶进同一个房间里,你会得到两种意见,除非其中之一是凯恩斯勋爵,那样的话你会得到三种意见。——温斯顿·丘吉尔
经济学家是那些靠解释别人为什么受穷而发财致富的人。
经济学家为什么显得那么不切实际呢?这跟传统经济学的假定有关,假定人是理性的,总是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。牛津大学教授约翰·凯在《极端不确定性》一书中说,人们不是像经济学家以为的那样理性,也不是非理性的。他们做出理性行为的意思是,在能获得的有限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最佳选择。我们生活在一个极端不确定的世界,只能在没有获得全部信息的情况下做决定。经济学家不应该以为自己可以用数学计算人的行为,而是要明白人们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奋力活着、经营的。
《极端不确定性》书封
《凯恩斯传》作者罗伯特·斯基德尔斯基出了一本新书《经济学怎么了》,认为当代经济学有三个主要特征:强烈的数学化、对人类心理夸张的描绘,跟其他社会科学相互隔绝。经济学努力模仿对自然界的物理学解释,错误地假定社会生活也有定律。英国经济学家玛丽·摩根也有类似看法,她2012年出版了专著《模型中的世界:经济学家如何工作和思考》。
2019年12月,《纽约时报》专栏作者纪思道写了一篇文章,向年轻人传授“成功的四个秘密”,
美国《波士顿评论》说,过去十多年来,美国经济不景气,收入增长缓慢,不平等扩大,民粹主义兴起,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到会发生金融危机,大萧条的教训被忘记了,经济学入门课程仍然不提及关于金融、权力、不平等的核心问题。经济学这么不靠谱,我们还要费劲去学吗?美国经济学家Linus Yamane为经济学家做了一些辩解。他说,人们经常抱怨,经济预测总是错的。你听过很多这样的笑话:经济学家是这样的人:告诉你下个月会发生什么,然后再解释为什么没发生。或者,如果把全国所有的天气预报员和经济学家的工作调换一下,都没人会发现。
但预测本质上是一种不可能的任务。经济在未来的状况取决于会不会发生战争、干旱、政府会不会降低税收。对这些问题经济学家的猜测跟普通人一样。对经济衰退的预测跟预测地震、战争一样不准确。
对经济学家最常见的抱怨是他们没有共识。无论你持何种立场,你都能找到一个经济学家来支持你。
相关的笑话:
两个持完全不同观点的人都能够获得诺贝尔奖,这种情况只有在经济学领域才会发生。
或者两个持完全不同观点的人能够分享诺贝尔奖,这种情况也只有在经济学领域才会发生。具体而言,缪尔达尔和哈耶克就是如此。
第一天,上帝创造了太阳——魔鬼和上帝对抗,于是创造了晒伤。第二天,上帝创造了性。作为回应,魔鬼创造了婚姻。第三天,上帝创造了一位经济学家。这让魔鬼很伤脑筋,他想了半天,最终创造了另一位经济学家。
这不是事实,对许多问题经济学家都持相同的观点:自由贸易是有好处的,租金控制会毁掉城市,最低工资太高会让青年失业。失业的成本大于通货膨胀的成本。
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同乘火车去旅行。三个数学家买了三张票,而三个经济学家只买了一张票,数学家幸灾乐祸地想经济学家这下要被罚款了。当列车长过来时,三个经济学家一起就近躲进了洗手间。列车长留意到洗手间里有人,于是敲了敲洗手间的门。一只手从洗手间里伸了出来,拿着一张车票。列车长验了票,于是经济学家们省下了两张票。
第二天,数学家们决定如法炮制——只买一张票,但是,三个经济学家连一张票都没有买。看见列车长走来,数学家们一起躲到了洗手间里。听到敲门声,他们把票递到门外。票却再也没能拿回来。
原来,经济学家们拿走了票,随后躲进了另一个洗手间。这个笑话是说经济学家有一种思维习惯是,时刻在最小化自己的成本,结果弄巧成拙。
大家都在看